华为真用中文写代码了?程序员不用再死磕英语了吗,华为创新突破,中文编程时代来临,英语门槛不再是障碍?
哎我说老铁们,你们见过用中文写代码的吗? 就那种"如果...否则"代替"if...else",变量名直接叫"订单总额"的代码。最近华为整了个大新闻,说他们搞出了能用中文语法编程的仓颉语言,这事儿到底靠谱不?咱今天就把这个瓜给吃明白!
一、中文编程不是梦?仓颉语言三大狠活
这事儿得从2024年6月说起,华为开发者大会上突然甩出个"仓颉编程语言"。你猜怎么着?这玩意儿支持用中文关键字写代码,还能自动把中文注释转成代码。举个栗子,想写个温度报警程序,直接敲:
如果 温度 > 30 则执行 空调.打开()
就这?就这么简单!测试数据显示,这种写法比传统方式节省60%编码时间。不过要说明白啊,这可不是说整个编程语言都用汉字,而是关键指令支持中英双语,说白了就是给英语苦手开的外挂。
更绝的是这三个设计:
- 自带翻译官:拼音变量名自动转英文,不怕老外看不懂你的代码
- 智能纠错小秘书:写"订单总额=单价*数辆"会直接提醒"亲,数量写错啦!"
- 方言兼容模式(据说在开发中):广东程序员写"如果温度好鬼高"也能识别
二、程序员的春天来了?实测见真章
咱找了个刚转行的文科生小李做测试。这哥们以前学汉语的,现在用仓颉语言三个月,居然搞出了能自动生成古诗的APP。用他的话说:"以前看到for循环就头晕,现在写'遍历用户列表'就跟写作文似的。"
不过也有老程序员吐槽:"这玩意儿对复杂项目还不够用,好比拿筷子吃牛排——能用但不顺手。"确实,现在仓颉语言更适合做这些事:
- 中小企业内部系统:老板说需求,AI辅助生成基础代码
- 教育领域:小学生都能看懂的基础编程课
- 物联网设备:开发个智能插座、温控器啥的贼方便
有个物流公司的案例很说明问题:他们用仓颉重写仓库管理系统,原本20人团队3个月的活,现在5个人1个月搞定,关键是维护成本直降70%。
三、中文编程能成气候吗?这些坎得迈
别看现在风头正劲,中文编程要成大器还得解决几个头疼事:
- 国际开源咋整?总不能让人家老外为了看代码先学中文吧?好在仓颉搞了个中英代码互转的功能,算是折中方案
- 专业术语翻译:你让"区块链"翻译成"链条区块"?听着跟积木似的
- 开发者习惯:让用惯英文的老程序员改敲中文,跟让四川人戒辣椒一样难
这里头最要命的是生态建设。现在全球99.2%的AI框架都是英文的,华为要想突围,得先搞定这三件事:
- 拉拢高校开编程课(听说清华已经出教材了)
- 砸钱培养开发者社区
- 搞定企业级应用案例
不过话说回来,当年Java刚出来也没人看好,现在不照样混成编程界扛把子?
四、键盘侠吵翻天:这是创新还是噱头?
贴吧里有个热帖吵了3000楼,两边观点很有意思:
支持派说:
- "终于不用边写代码边查词典了"
- "这是打破西方技术霸权的第一步"
- "我妈都能看懂我写的代码了"
反对派怼:
- "中文编程就像用毛笔写英文——不伦不类"
- "有这功夫不如多教教英语"
- "又是营销套路,实际用起来坑一堆"
要我说啊,这事儿得分人。对中小企业和教育领域绝对是利好,但想完全替代英文编程?至少还得熬个五年八年。
个人观点时间
说实在的,我第一次听说中文编程时,脑补的是满屏文言文那种中二场景。实际了解后发现,仓颉语言更像是个中英混合的过渡产品。它聪明就聪明在没搞全中文的极端路线,而是让开发者能用母语思维写代码,同时兼顾国际接轨。
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,这就像给编程加了层"中文滤镜",既保留了专业性的内核,又降低了入门门槛。当然啦,现在断言成败还为时过早,但至少有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了不是?要我说啊,光冲着能让更多中国人接触编程这一点,这事儿就值得点个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