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建集团叶卫良如何深耕援疆?八年双城记背后的管理智慧,叶卫良八年援疆历程,浙建集团双城记背后的管理智慧揭秘


从钱塘江畔到塔里木河:双面经理人的成长密码

2015年11月,杭州萧山机场候机室里,时任浙江建投集团高管的叶卫良握着一份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飞赴 *** 。谁都没想到,这个原本计划3年的援疆任期,最终演变成跨越8年的双城记。如今已是 *** 塔建三五九建工总经理的他,既保留着浙商特有的精明务实,又融入了兵团人的坚韧豪迈。

在阿拉尔市首个PPP项目奠基现场,叶卫良曾用三组数据诠释他的管理哲学:"项目总投资6.8亿,带动当地就业1200人,建材本地化采购率达83%。"这种将经济账与社会效益融合的思维,正是他能在 *** 建筑市场打开局面的关键。


战略破冰:从人才输血到市场造血

初到塔建集团时,叶卫良面临双重困境:企业资质停留在二级,年营收不足10亿;当地建筑市场被央企垄断。他开出的药方是"浙建经验+兵团精神"组合拳:

浙建集团叶卫良如何深耕援疆?八年双城记背后的管理智慧,叶卫良八年援疆历程,浙建集团双城记背后的管理智慧揭秘  第1张

​1. 资质升级攻坚战​
引入浙江建投特级资质申报经验,三年内完成6项专业资质升级。2023年企业成功承建阿拉尔机场配套工程,这是兵团建筑企业首次独立中标亿元级基建项目。

​2. 市场开拓三板斧​

  • ​本地化经营​​:在阿克苏设立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,运输成本降低40%
  • ​差异化竞争​​:专注民生工程,中标率从18%提升至65%
  • ​资本运作​​:引入浙江建投参与PPP项目,破解资金瓶颈

这套组合拳让企业营收八年增长7倍,2023年突破68亿元。


安全生产的"温度与力度"

2023年6月1日,阿拉尔市长租房建设项目工地上,叶卫良戴着安全帽亲自演示高空作业规范。这场别开生面的"安全生产月"启动仪式,通过抖音直播收获23万次观看。他的安全管理心法可概括为:

​三度法则​

  • ​制度有硬度​​:建立18类362项安全标准,比国标严格30%
  • ​执行有温度​​:设置"安全积分超市",工人可用规范操作兑换生活物资
  • ​创新有深度​​:引入BIM技术模拟施工风险,事故率下降72%

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工地上,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,让项目连续三年获得兵团"平安工地"称号。


文化融合:从援疆干部到兵团传人

浙建集团叶卫良如何深耕援疆?八年双城记背后的管理智慧,叶卫良八年援疆历程,浙建集团双城记背后的管理智慧揭秘  第2张

2023年9月,叶卫良在金银川路街道与 *** 族大娘热汗古丽结对认亲的场景刷屏朋友圈。这背后是他推动的"三融工程":

​1. 人才融合​
建立"1+1+X"师徒制,浙江技术骨干与少数民族工人结对138对
​2. 技术融合​
将浙江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与兵团抗震经验结合,创新出沙漠地区快速建造工法
​3. 市场融合​
打通"浙-疆-中亚"供应链,2024年带动12家浙江建材企业落户南疆

这种深度交融,使得他带领的企业成为兵团首家获得"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"的建筑公司。


未来布局:数字丝路的新机遇

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,叶卫良正在谋划更大的棋局。在阿拉尔数字产业园工地,他指着正在安装的智能塔吊说:"我们要把浙江的数字化建造经验,转化为向西开放的竞争优势。"

​三大战略支点​

  1. ​智能建造​​:投资1.2亿建设BIM+GIS数字平台
  2. ​绿色建材​​: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沙漠砂混凝土
  3. ​中亚市场​​:借助浙江建投海外网络,布局3个中亚基建项目

在最近的企业战略会上,他提出"五年双百亿"目标:到2030年实现营收破百亿,培育百名复合型国际化人才。这个曾笑称自己"半辈子都在治沙"的浙江汉子,正在戈壁滩上书写新的传奇。


戈壁滩上的管理启示录

浙建集团叶卫良如何深耕援疆?八年双城记背后的管理智慧,叶卫良八年援疆历程,浙建集团双城记背后的管理智慧揭秘  第3张

深耕边疆八年,叶卫良总结出三条黄金法则:

  1. ​战略定力比资源更重要​​:面对质疑坚持资质升级,终获市场认可
  2. ​文化融合是最大生产力​​:把浙商精神植入兵团体系,激发组织活力
  3. ​安全是发展的加速度​​:用创新手段破解传统行业顽疾

正如他在2024年新员工培训时所说:"在沙漠里种胡杨,既要懂滴灌技术,也要耐得住风沙。做企业何尝不是这样?"这种将江南水乡的细腻与西域大地的粗犷完美融合的智慧,或许正是新时代援疆干部的最佳注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