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微软服务器下沉真相,技术漏洞还是管理疏忽?

揭秘微软服务器“水下之旅”之谜

1、微软公司选择将服务器置于水下,其初衷是为了降低散热成本,众所周知,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,若不妥善处理,服务器极有可能因过热而损坏,虽然增加散热设备可以解决散热问题,但这将导致电力消耗增加,进而提高运营成本,微软的工程师们独辟蹊径,将数据中心部署在海底,以创新的方式应对散热挑战。

2、将服务器沉入海水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。

3、微软的这一决策还考虑到了防水与防辐射的需求,在深山等多水环境中,服务器必须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,以确保在潮湿环境下依然能够稳定运行,就像许多年轻人习惯在洗漱或上厕所时携带手机一样,服务器的防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。

科技巨头为何青睐海底数据中心?科学依据何在?

揭秘微软服务器下沉真相,技术漏洞还是管理疏忽?  第1张

1、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海底,正是看中了海水的低温和流动性,它们能够有效带走服务器产生的热量,相比之下,华为选择将服务器放置在深山中,利用那里的低温环境和风流来散热,我们知道,服务器产生的热量巨大,如果没有有效的散热措施,电脑很快就会因温度过高而停止工作,保持服务器的低温或常温运行至关重要。

2、微软的这一创新举措,旨在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,打造一个绿色、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,除了节约成本外,距离因素也同样关键。

3、服务器既怕水又怕热,而普通电脑机房的温度已经让人难以忍受,更不用说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,散热问题一直是科技企业的一大难题,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,为庞大的服务器群提供有效的散热成为了一项巨大的经济负担。

4、通常情况下,服务器的数据是安全的,不会轻易丢失。

5、服务器的使用寿命可能会受到影响,且为服务器添加防水层的成本也相当高,海底电缆的供电设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,每隔几年就需要更换一批新的服务器。

微软选择海底,华为偏爱深山,背后的考量是什么?

1、山区丰富的自然风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散热问题,从而降低电力消耗。

2、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海底,不仅是为了防水和防辐射,更是利用了水的良好导热性,与其投入巨资购买空调或风扇进行降温,不如直接将服务器置于海底,利用可再生能源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能量,这一项目被命名为Natick。

3、微软的这一举措,同样是通过海水的低温和流动性来带走服务器产生的热量,而华为则利用深山隧道的低温环境和风流来散热。

微软数据中心为何选择水下基地?

1、除了华为在大山中建设数据中心外,微软也选择了将服务器沉入海底,旨在海底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,据悉,早在2014年,微软就启动了“水下数据中心建设计划”,并进行了相关的海底实验,以解决服务器的防水问题。

2、在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中,电费开支占据了约70%的比重。

3、更多详情,请观看相关视频。

4、据2016年6月6日的美国媒体报道,微软的这一决策是基于合理的逻辑:将数据中心靠近计算能力中心,能够使客户受益,减少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距离,从而使网络浏览和游戏体验更加流畅,微软表示,全球近半数人口生活在距离海洋不到150公里的地方。

5、微软此举主要是为了降温,因为数据中心本质上是一系列运行数据处理任务的计算机,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,这些计算机在高强度运行时必然会产生热量,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,而将服务器放置在空调环境中是目前流行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