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究K8s学习与实操,是否必须配备多台云服务器以搭建集群?
是否需要云服务器来学习k8s
1、Kubernetes(简称K8s)集群由运行K8s的节点组成,这些节点可以是物理机、虚拟机或云服务器,节点分为Master和Node两种角色,单Master多Node集群是一种常见的架构,它简单易搭建,非常适合初学者进行K8s功能的学习和测试,由于Master节点是单点故障,这种架构的集群整体稳定性有限,为了提高集群的高可用性,可以采用多Master节点集群方案。
2、在学习Kubernetes集群搭建的过程中,我遇到了多种挑战,尤其是在不同环境下部署时,最初尝试在云服务器上搭建单节点集群,由于资源限制,后来扩展到两台服务器,但随之而来的网络问题使得配置变得复杂。
3、使用自动部署工具执行KubeKey命令,启动部署过程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到30分钟,完成后,KubeSphere管理控制台会显示登录信息,登录系统后,需要更改默认密码,并验证集群状态和组件信息,通过KubeSphere控制台和kubectl命令行,可以部署并验证Nginx Web服务器。

4、在深入探讨Kubernetes的原理和实战之前,了解服务器技术的发展历程是必要的,从物理机时代到虚拟机时代,再到容器化时代,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效率,物理机时代资源利用率低,虚拟机时代虽然解决了资源分配效率问题,但引入了操作系统开销。
5、由于两台机器处于公网环境,并且K8s节点之间需要通信,因此需要开放一些端口,这些端口配置可以直接在腾讯云控制台进行设置,以下是官网推荐的Master节点端口配置,您可以在腾讯云服务器的防火墙中配置相应端口,限定来源,只允许Node节点(19162)访问,Node节点的端口配置同理。
在腾讯轻量云服务器上搭建K8s环境
1、“运维增值服务”的低成本实现,即在提供基本的运维服务之后,进一步实现IT运营的转型,这为相关岗位提供了快速、低成本的支撑工具和运营系统,推动了企业内部的工具文化,并利用云和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实现精细化的工作流程。
2、自2015年以来,技术领域以Docker为代表,随后谷歌开源了Kubernetes(云计算技术),整个云社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,但腾讯的反应相对较慢,直到2018年才进行组织变革,这次变革比历史上的前两次都要困难,因为它是一个陡峭的坡,充满了挑战,但迟到总比不到好,腾讯需要耐心地攀登和填平这些坑。
3、Kubernetes源自Google内部的Borg系统,它在混合云环境下提供了对容器进行管理和编排的功能,Kubernetes在容器的基础上引入了Pod功能,这使得不同容器之间可以相互通信,实现了容器的分组和调度。
4、Linux入门并不困难,只要掌握了Linux基础和命令格式,大多数服务架构都可以按照文档进行部署,如果缺乏学习方向和课程大纲,学习Linux开发可能会比较困难,个人建议参加培训学习会更有效率,如果报班学习,通常需要4到6个月的时间。
5、我们构建了自动化的服务流程,如CI/CD流水线,它贯穿需求通知、并行开发、CI自测和单元测试等步骤,确保开发闭环,同时提升了代码质量和自动部署到测试环境的能力。
基于KubeSphere的K8s 30分钟实战:Ubuntu 22.04上安装KubeSphere
1、安装基础:首先确保服务器已按照标准配置,包括创建kube用户、配置SSH密钥、安装必要的系统依赖和设置时区,使用KubeKey工具,可以无需密码地切换到root用户,简化部署过程。
2、安装步骤分解:安装前需检查硬件和软件需求,如网络端口开放等,Harbor部署:通过HTTPS,使用自购域名和免费SSL证书,进行离线安装包下载和配置,初始化配置:管理用户权限,创建项目,以及调整KubeSphere的DNS配置以确保Harbor服务的正确访问,测试验证:通过部署Nginx进行实际操作测试。
3、在实战部署前,首先需要准备一台能联网的ksp-deploy节点,并确保KubeKey最新版(v1)已安装完成,通过KubeKey的create manifest命令自动生成manifests模板文件,并结合KubeSphere所需的镜像列表,生成完整的manifests文件。
4、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在30分钟内利用KubeSphere平台快速部署和管理Redis,包括单节点和集群模式的部署,以及Web图形化工具RedisInsight的安装,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步骤,如准备离线镜像、资源配置和GitOps流程,帮助读者理解和实操K8s集群中的Redis部署。
5、部署22版本的K8s集群时,选择集群版本为v2.1.2,同时将KubeSphere版本设定为v2,部署26版本的K8s集群时,选择集群版本为v2.0,搭配的KubeSphere版本也为v2,需要注意的是,从K8s版本2.4起,运行时不再支持Docker,这里选择的是containerd作为运行时。
6、基于K8s搭建的CI/CD系统,旨在方便K8s和服务端相关技术的实践,在搭建过程中会涉及Docker、Dockerhub、K8s、GitHub、Jenkins、KubeSphere等工具,Docker是本教程的基石,对于不熟悉Docker的同学,建议观看我发布的Docker小白快速入门+实战课程。
K8s集群搭建及组件简单理解
1、Kubernetes(K8s)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容器编排和集群管理的问题,它是一个工业级的容器编排平台,具备自动装箱、水平扩缩、自动化上线回滚、自我修复、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等功能,从而实现了集群管理的高效与自动化,Kubernetes的核心组件包括Master控制节点和Worker节点,它们共同构成一个集群,确保应用的稳定运行和高效资源利用。
2、kube-apiserver作为集群的控制中心,处理所有API请求,验证、授权并持久化存储数据,etcd作为分布式存储,存储着集群配置和状态,对集群稳定性至关重要,kube-scheduler负责在节点间智能分配Pod,实现负载均衡,kube-controller-manager管理各种控制器,确保集群状态与期望一致,如副本集控制和节点管理。
3、Kubernetes的核心组件之一是kube-apiserver,它作为API入口服务,提供RESTful API接口,用于处理所有资源请求与调用操作,它与Etcd存储交互,管理集群资源,API Server是Kubernetes集群的大脑,接收所有来自UI或CLI工具的请求,并根据用户请求通知其他组件执行任务。
4、Kubernetes(简称K8s)是Google开源的容器集群管理系统(Google内部称为Borg),在Docker技术的基础上,K8s为容器化的应用提供部署运行、资源调度、服务发现和动态伸缩等一系列完整功能,极大地提高了大规模容器集群管理的便捷性。
5、在Kubernetes环境中,服务间的调用和通信是微服务架构的核心,本文将深入探讨K8s中服务调用的方法和原理,帮助您全面理解服务间交互的机制,在K8s中,服务(Service)提供了一种网络抽象,允许内部Pod间通过Service名称进行通信。
6、Kubernetes的核心是容器编排,它通过Pod管理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,控制器如Deployment、StatefulSet和Job确保服务的稳定和可用,网络模型采用扁平化设计,允许Pod间直接通信,同时支持复杂的网络策略,在存储方面,K8s提供了Volume和PV/PVC/StorageClass机制,以适应不同的存储需求。
探索Kubernetes的高可用性:单Master集群与多Master节点集群方案
1、Kubernetes集群由运行K8s的节点组成,这些节点可以是物理机、虚拟机或云服务器,节点分为Master和Node两种角色,单Master多Node集群是一种常见的架构,它简单易搭建,适合学习和测试K8s功能,由于Master节点是单点故障,这种架构的集群整体稳定性有限,为了提高集群的高可用性,多Master节点集群方案引入了多个Master节点。
2、在搭建多Master节点的K8s高可用集群时,首先需要将Master1节点的证书复制到Master2和Master3上,具体操作如下:在Master2上创建证书存放目录,然后将Master1节点的证书复制到Master2上;在Master3上创建证书存放目录,将Master1节点的证书复制到Master3上。
3、执行在Master1上init后输出的join命令,需要带上参数--control-plane,表示将Master控制节点加入集群,检查状态,在Node3上执行向集群添加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