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揭秘,水下服务器如何实现高效防水与安全运行
服务器在水下不怕漏电吗?
将服务器置于水下,在降温与省电方面确实能显著降低成本,但安全性问题则需要特别考量,在保障设备安全方面,可能需要投入额外的费用,尽管如此,这种做法仍具有其独特优势,在此,有必要解释一下服务器的概念:服务器实际上是存储数据的地方,它相当于电脑的主机,我们日常在软件和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,都储存在这些服务器中,成千上万台服务器协同工作,共同承载着我们的数据。
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,就像使用手机时会发热一样,微软和华为等大型公司拥有众多服务器,这些服务器集中在一起产生的热量极为可观,一旦环境温度过高,服务器就无法正常工作,微软和华为都采取了不同的降温措施。
更多详情,请参考相关视频。
微软为何将服务器沉入海底,而华为却选择放置在深山中?两者的差异何在?
微软将服务器沉入海底是为了更有效地散热,降低运营成本,并便于设备维护,而华为则选择将服务器放置在深山中,两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。

这并非尖端技术的应用,微软此举主要是为了节省服务器维护(包括冷却)的费用,就像华为在大山深处建立数据中心一样,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高效的数据中心运营。
山区的自然风有助于解决散热问题,同时还能降低电力消耗。
微软为何要将数据中心设在水下?
数据中心在设计时,降低电费开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,微软此次采用的真水冷散热技术,实际上应称为海冷技术,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,微软与法国用舰艇和潜艇制造商NavalGroup合作,设计了这一水下数据中心,并采用了与潜艇相同的冷却技术。
微软将服务器放入海底的想法,是利用水的传导性来降低散热成本,与其投入巨资购买空调或风扇,不如直接将服务器沉入海底,利用可再生能源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能量,这个项目被称为Natick。
微软的这一举措旨在减少散热成本,同时避免因服务器过热而导致的散热不及时问题,这一做法也符合当今的环保理念。
数据中心实际上是一系列处理数据的计算机在运行,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,这些计算机高强度运行时必然会产生热量,因此需要相应的降温措施,常见的做法是将服务器置于空调环境中。
为何有些服务器要放在水下或山洞中?
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,利用了五条山洞,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,这里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,微软则大胆创新,将服务器直接沉入海底,以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,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,这一做法并非尖端技术的体现,而是为了节省服务器维护(包括冷却)的费用。
科技公司将服务器置于山区,是为了保护服务器的安全,同时考虑到服务器所需的能源,在大山深处,能源成本相对较低,这样每年都能节约一大笔开支。
微软的服务器沉入海底是为了更好地散热,降低运营成本,并便于设备维护,华为则选择将服务器放置在深山中,在其他月份,山洞中的数据中心基本可以采用自然风冷却,很少需要使用空调,与我国北方大城市相比,这种方式至少可以节约80%的制冷费用,2018年,微软将一个装载了864台服务器的Northern Isles数据中心沉入了苏格兰北部的海域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