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外回国隔离政策最新2021:入境隔离到底14+7还是7+3?2021年国外回国隔离政策解析,14+7还是7+3?
钩子:李姐攥着两张机票在巴黎机场发呆,儿子微信里催她:“妈,社区说隔离可能14天也可能7天,您到底带几件衣服?” 这问题戳中千万回国人的痛点—— *** 文件写“7+3”,为啥有人实际被关21天?
一、政策白纸黑字:7+3成了主调
2021年那份刷屏的《防控方案》写得明明白白:入境隔离从“14+7”砍成“7天集中隔离+3天居家监测”。更关键的是,核酸次数也少了,省钱又省时间。
可文件底下藏了行小字:“各地根据风险动态调整”。好家伙,这调整空间比行李箱还能装!
二、14+7的幽灵还在楼道里飘
不过话说回来,成都双流机场出来的张伟,明明看到公告牌写着“7+3”,却被拉去酒店硬生生关了14天。社区大爷甩给他一张A4纸:“境外输入严重的城市,加码!”
更懵的是居家监测。文件说“非必要不外出”,可深圳社区让装电子门磁,上海阿姨天天上门查体温。这哪是监测?分明是软禁的变种。
三、外籍华人的隔离盲盒
王丽莎持美国护照回广州探亲,落地才知道外籍隔离比中国公民多道坎:14天酒店刚熬完,社区要求再加7天居家,还自费四千八。问她为啥不投诉?“签证快到期了,耗不起啊!”
政策说“居家隔离有条件执行”,但没人说清城中村握手楼算不算“条件”。网格员手写一张纸贴在门头:“每天收垃圾算外出?不行!”——这种土政策,比红头文件更管用。
四、自费账单背后的猫腻
隔离酒店价格表写着每天300元,结账时冒出80块“消杀费”。问前台要发票,对方眼皮都不抬:“防疫支出,财政不报销的”。
虽然各地都说“明码标价”,但杭州某隔离点把盒饭拆成:米饭5块、青菜8块、肉片15块……21天吃出四千块餐费。这或许暗示,自由定价权比病毒更凶猛。
五、我们究竟在防什么?
去年郑州机场查出个蹊跷事:有人隔离14天后才测出阳性。专家挠头说“潜伏期是个谜”,可基层不管这套,直接再加7天观察期。
如今回想起来,层层加码像极了保险丝——明知可能多余,但断了就得背锅。不过话说回来,当“7+3”撞上“14+7”,输的永远是拉着行李的普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