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如何用学风建设方案解决大学生躺平?热议,浙江财经大学学风建设方案,破解大学生躺平难题?

​开头钩子​

自习室空座位越来越多,图书馆的灯亮到深夜的却越来越少——这两年,“躺平”像一阵风似的刮进大学校园。手机游戏、熬夜追剧、翘课赖床,成了不少人的日常。面对这种悄无声息的“精神滑坡”,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搞了套《学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》,名字听着挺正经,可这玩意儿真能治得了年轻人的“躺病”吗?

​一、方案里藏着什么狠招?​

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如何用学风建设方案解决大学生躺平?热议,浙江财经大学学风建设方案,破解大学生躺平难题?  第1张

翻开这份方案,头一条就冲着课堂纪律去。上课玩手机?学校直接给教室配了“手机保管袋”,进门就得交;迟到旷课?刷卡+人脸识别点名,想蒙混过关门儿都没有。更狠的是,旷课多了直接按校规处分,绝不手软。

寝室也没放过。原先男生宿舍通宵打游戏、女生追剧到天亮的场景,现在被“三不两勤”制度盯得 *** *** 的:晚上11点后园区督导组突击查寝,逮到违规电器或夜不归宿?全校通报批评没商量。有学生偷偷吐槽:“这管得比高中还严!”可话说回来,没这套铁腕,那些瘫在床上的“咸鱼”怕是一辈子都不想翻身。

​二、光靠严管就行?他们留了一手​

不过方案里最让人意外的,是严管背后藏着“人情味”。比如针对“躺平重灾区”——学业困难生,学生处搞了个“帮扶组合拳”:导师一对一辅导、学霸带头建学习小组,甚至把家长也拉进群,定期发成绩单。

去年有个挂科五门的男生,被辅导员约谈时抱怨:“课本字儿都认识,拼一块儿就蒙圈。”结果导师直接给他开了“药方”:每天晚自习两小时,搭配高数猛补小组。半年后这小子居然拿了个进步奖学金。这种操作或许暗示,​​躺平​​有时候不是懒,是卡在某个坎儿上找不到梯子。

劳动教育也掺和进来了。学生处拉着学生在生活园区大扫除,美其名曰“以劳育德”。29间活动室被学生自己擦得锃亮,有人边拖地边嘀咕:“干活比刷题还累!”可奇怪的是,干完活的团队反而更乐意凑一起讨论课题了。

​三、效果到底行不行?数据藏着猫腻​

学校公布的2024届毕业生数据挺唬人:94.22%的就业率,37.08%的深造率,连薪酬都冲到全国非双一流高校第9名。但仔细琢磨就有疑问——那些被学风方案“抢救”回来的学生,真能算进“优质成果”里吗?

大三学生小陈的经历就很典型:大一时因旷课被学业警告,大二在导师盯梢下勉强过关,现在却陷入更深的迷茫:“保研没戏,考研卷不过,找工作简历空白……” 这种学生算“成功干预”还是“延迟崩溃”?​​具体到个体转化的真实比例​​,学生处至今没敢公布明细数据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教师端的反馈。有教授私下抱怨:“督导组查课严了,学生人到心不到,后排趴着睡觉的改成了发呆。” 这方案或许能管住​​肉身出勤​​,但精神层面的“躺平”,恐怕还得另寻解药。

​结尾钩子​

眼下这套方案就像给生锈的机器猛灌润滑油——齿轮转起来了,可机器自己到底想生产什么?仍然是个谜。学生处下一步该琢磨的,或许是让年轻人在“必须早起”和“想要早起”之间,自己把那个闹钟调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