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规模宏大,几百万亿台服务器背后的技术奇迹与100万人的服务器真相

几百万亿台服务器背后的力量

计算机,这一现代科技的结晶,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,改变了世界的运作方式,作为一种高速电子计算设备,它不仅能够处理复杂的数值计算,还能进行逻辑判断,更重要的是,它拥有记忆和存储功能,可以保存和回忆信息。

追溯至2002年,我国曙光公司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“龙腾”服务器,这款服务器采用了国产“龙芯-1”CPU,并搭载了由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专用主板,以及曙光LINUX操作系统,龙腾服务器是我国首款完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产品,它在国防、信息安全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当前,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普遍可以达到每秒数百万亿(Trillion,万亿)次以上,它们在气候预测、生物医学研究、核能开发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,帮助科学家们探索未知、解决难题。

计算机简史

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代,第三代计算机标志着集成电路时代的到来,体积更小、功耗更低、运算速度更快,这一时期,操作系统的引入使得计算机能够在中央程序的控制下,同时运行多个任务,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使用效率。

揭秘规模宏大,几百万亿台服务器背后的技术奇迹与100万人的服务器真相  第1张

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时代(1946-1958年)的计算机体积庞大,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有限,价格昂贵,仅限于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领域使用。

从电子管到晶体管,再到集成电路,计算机硬件的演变推动了四个阶段的形成,每个阶段都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,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揭开超级计算机的神秘面纱

超级计算机是性能卓越的计算系统,能够执行数以百万亿次的计算任务,这些计算机通常由数十万个处理器组成,配备了巨大的内存和存储空间,以及快速的数据传输能力,能够高效处理复杂的科学问题。

超级计算机的特点是高速、大容量,并且配备了多样化的外部和外围设备,以及丰富的软件系统,它们采用模块化设计,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服务器,可以协同工作,根据需求灵活扩展。

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广泛,从精确的天气预报到地球物理勘探,从生物医学研究到航空航天设计,都离不开超级计算机的强大支持。

电脑在中国: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

自1957年起,我国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了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,1958年8月1日,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成功运行短程序,宣告了新纪元的到来,此后,我国计算机事业快速发展,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。

第四代计算机(1971年至今)时代,我国计算机硬件采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,软件系统更加丰富,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突破,标志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崛起。

1956年,我国制定了《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》,将计算机等四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项目,同年,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相关研究所,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2017年6月,我国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超级计算机以其卓越的性能第三次获得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的冠,为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