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高考满分作文《生活在树上》为什么引争议?审题立意与写作技巧全解析,深度剖析,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争议背后


一、这篇作文到底写了啥?

2020年7月7日,一篇名为《生活在树上》的浙江高考作文横空出世,开头就用"海德格尔""卡尔维诺"等哲学文学梗砸懵了阅卷老师。考生通过"树上的男爵"意象,探讨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期待之间的错位,全文充斥着"滥觞""祓魅""婞直"等生僻词,像极了学术论文的缩水版。

这作文就像一盘加了芥末的刺身——有人觉得高端美味,有人呛得直咳嗽。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39分,后两位却给出55分高分,最终惊动专家组拍板满分。争议焦点在于:高考作文该不该允许"不说人话"的表达方式?用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的话说:"个别词语使用不当,但整体确实展现了罕见的思想深度"。


二、考生是怎么炼成这篇"神作"的?

从技术流角度看,这篇作文堪称考场写作的"六边形战士":

  1. ​冷兵器库​​:11个生僻词+8位西方哲学家,相当于背着《辞海》进考场
  2. ​结构心机​​:首段立论→中间三段递进→结尾升华,像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
  3. ​扣题绝招​​:全文出现7次"树"相关意象,比唐僧念紧箍咒还执着

举个典型操作:第二段用"蓝图""沉锚"比喻人生规划,既符合"错位"主题,又秀了词汇量。但细看会发现逻辑漏洞——"与秩序的落差不能为越矩张本"这类绝对化表述,就像用502胶水强行粘合论点。


三、普通学生能模仿吗?风险预警!

​可行技巧​​:

  • 每周积累3个冷门典故(如"箕山之志""渭阳之情")
  • 学会"三段式扣题法":开头引题、中间点题、结尾破题
  • 备好5个跨学科"万金油"案例(如矿工诗人陈年喜)

​致命雷区​​:

  1. 滥用翻译腔:"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"这类表达,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
  2. 逻辑链条断裂:文中关于"海德格尔瓦解传统"的论述,被批"偷换概念"
  3. 病句集中营:平均每段3处语病,像布满暗礁的航道

某重点中学做过实验:30名学生模仿该文风写作,23人因"表意不清"被扣分,仅2人获得高分。这说明——没有金刚钻,别揽瓷器活。


四、争议背后的教育启示

这篇作文像面照妖镜,映出语文教育的两难:

​支持方观点​​反对方观点​
展现个性化表达空间助长炫技式应试文风
印证新课改思辨能力要求违背语言交际本质功能
体现人才选拔多样性制造教育资源不公

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团队给出满分,是基于"逻辑严谨""学术化表达"的评审标准。但更多人担忧:这种文风若成主流,会让寒门学子失去竞争优势——毕竟不是谁都能接触到《树上的男爵》这样的冷门书籍。


五、未来考生该何去何从?

​务实建议​​:

  1. ​70%稳妥+30%创新​​:主框架用传统议论文结构,局部嵌入新颖案例
  2. ​冷热词混搭​​:每100字安排1个高阶词汇,像撒芝麻般点缀全文
  3. ​逻辑自检三步法​​:写完反问"这观点站得住脚吗?有反例吗?能更简洁吗?"

某省特级教师分享的实战技巧:用"虽然...但是...因此..."的句式链条,既能展现思辨,又避免逻辑跳脱。例如:"虽然家庭期待可能滞后于时代,但是彻底否定传统犹如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,因此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创新"。


独家视角:考场文学的"破"与"立"

五年后再看这场争议,会发现它恰是语文教改的缩影。2023年浙江并入新高考后,作文题更强调"具体情境中的思辨",《生活在树上》式的抽象论述已显不合时宜。但不可否认,这篇作文撕开了应试作文的固化模板,证明考场也能容纳非常规表达。

就像书法中的"丑书",有人视为突破,有人斥为乱象。但教育的真谛,或许就在这种"危险的试探"中——毕竟没有争议的进步,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革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