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去清朝看看怎么说英语
发布时间:一、乾清宫里的"红毛话"
据《清宫档案》记载,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葡萄牙传教士徐日昇编纂的《律吕正义·续编》,首次系统用拉丁字母标注满语发音。乾隆年间更出现"咭唎国译语"手稿,其中"请安"译为"eeting your highness"而"进贡"则直译为" tribute"赤裸裸展现着朝贡体系下的语言权力关系。
案例数据:
1. 大英图书馆藏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文献显示,随行翻译李自标记录的《英使谒见乾隆纪事》中,"皇帝万岁"被译作"Long live the Emperor"实际对话中仍依赖葡萄牙传教士作中介
2.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前,广州十三行商人自发编撰的《鬼话》手册,将"今日市价几何"" how sell"形成独特的洋泾浜英语
二、商船带来的语法革命
当广州港的丝绸商人喊出"Cumshaw"(感谢,源自闽南语""amsia)时,英语已开始在民间野蛮生长。美国汉学家卫三畏1848年记录的《中国丛报》特别提到:"买办们创造的‘long time no see’(好久不见),三十年后竟成了纽约街头的流行语。"实用对照:
- 中文原句:劳驾问问黄埔码头怎么走?
- 晚清译法:Can do know where Whampoa road?(语法混合粤语结构)
- 现代译法: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Whampoa Pier?
三、同文馆里的时空对话
1862年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丁韪良编写的《英文举隅》,将"夷长技以制夷"作"Learn barbarian skills to control barbarians"充满张力的翻译恰似语言版的师夷长技。光绪年间的《华英字典》更收录了"-strengthening"(自强)这个创造词,比牛津词典正式收录该词条早了整整17年。
历史回声:
- 中文谚语:入乡随俗
- 晚清译版:Enter village follow custom(字面直译)
- 文化诠释:When in Rome, do as the Romans do(归化译法)
四、黄袍之下的语法密码
恭亲王奕訢1860年致英国公使的照会中,"本爵"译为" Prince"咸丰帝朱批"知道了"译作"e have taken note"皇权话语在翻译中产生了微妙变异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1902年吴汝纶考察日本时发现,东京大学仍在使用同文馆1879年版《英文文法》作为教材。
透过这些泛黄的纸页,看到的不仅是语法结构的转换,更是两个文明相互定义的漫长博弈。当今天我们自然地说出"phoon"飓风,源自粤语""时,三百年前那场始于贸易、终于文化的对话,依然在每一个音节里呼吸。